比較山竹地面氣壓場與理論模式的差異


 
分析熱帶氣旋的地面氣壓分佈(下稱氣壓場)有助於預測熱帶氣旋吹襲時的風力及風暴潮威脅。在過去十年,氣象學界已確立了不少氣壓場模式,在此項研究中,學者選用了其中一個最常用的模式 Holland (1980) 去評估山竹的地面氣壓分佈。
 

 
公式 2a 為背景海平面氣壓 P0,ref 與熱帶氣旋範圍內某一位置的海平面氣壓 P0(r) 之差距。公式 2b 則是根據實測海平面氣壓及風力去計算出 P0(r)。在此項分析中,學者假設了山竹活躍期時的背景海平面氣壓為 1010 hPa。而 Holland 模式計算的結果未能準確反映山竹登陸後,距離風暴中心 400 公里外的氣壓場情況及距離風暴中心100公里內的氣壓場情況。
 
當山竹在呂宋以東海域,眼牆置換過程到達後期階段時,根據 Holland 氣壓模式所計算出來的最大風速半徑為 21.5-46.5 公里,而根據 Hence and Houze (2012b) 所作的統計指出,同類型熱帶氣旋的最大風速半徑平均為 20 公里,至於山竹在當時實際估計的最大風速半徑則為 40 公里,顯示氣壓模式的計算結果是低估了山竹的最大風速半徑的。研究相信氣壓模式並不適用於出現眼牆置換過程下的熱帶氣旋。
 
研究亦嘗試使用 Yasui et al. (2002) 及 Fang et al. (2018a) 所提出的氣壓模式計算山竹登陸前後的最大風速半徑,結果顯示 Yasui et al. (2002) 的模式較為合理,而 Fang et al. (2018a) 則未為理想。
   
小結此部份的研究結果,氣壓模式在計算熱帶氣旋氣壓場時仍存在相當限制。如果氣壓模式也是應用在數值預報計算上的話,我們可以說現階段而言,要推算或預測熱帶氣旋最大風速半徑(或風眼牆附近風力)及有眼牆置換運動的熱帶氣旋均有一定的難度。在實際操作時還需考慮統計模式和實測數據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