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頻微波影像剖析山竹低中層的環流結構,研究發現山竹在極盛時期已出現雙眼牆結構。從14日晚上的影像所見,山竹當時的內眼牆風力較外眼牆強勁,而且內眼牆是完整的,外眼牆則不完整,顯示這是風暴出現雙眼牆或開始眼牆置換過程的初此階段。
當山竹橫過呂宋進入南海後,風暴的內眼牆已經減弱,相反外眼牆的風力較強,這可能是眼牆置換過程的中後期階段。如果要整個循環完成,山竹的外眼牆將會收窄並完全取代內眼牆,而山竹的強度亦會再度增加。不過後期的結果卻是山竹的外眼牆未能收縮,反而分解成多條螺旋雨帶,並且內眼牆以一個較弱的狀態存在,這表示眼牆置換過程在這時候中斷了。我們可以找到 CIMSS 的 MIMIC 影像動畫,看到山竹在登陸呂宋前還未完成眼牆置換過程,當時外眼牆已經有崩解之勢,由於兩個眼牆之間的乾區已經被重新填補,雙眼牆的結構已經不大容易辦認。
而研究表示當時南海的大氣環境不支援山竹重新增強,所以眼牆置換仍然沒有繼續下去。這個現象的結果構成山竹進入南海後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結構,就是它的最大風速區離中心較遠,這一點導致山竹為本港帶來的風力超過了當時離風暴中心更近的澳門及珠海等地。
本文研讀自香港天文台刊登之科研報告 Insights from Super Typhoon Mangkhut (1822) for wind engineering practices。3.1.1. 部份:Results from satellite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