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普查 2020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在 2010 年以前進行了多次不同主題的熱帶氣旋設查,事隔十年,今次我們整合昔日的題目,並追加新的題目,再次進行一次普查。我們將會進行分析,並最遲於2021公佈報告。我們期望往後也定期進行類似調查,讓大家了解追風人的文化轉變及趨勢。
 
本問卷已不記名方式進行,全17題,一般十分鐘內完成。感謝大家參與。
 
結果公佈

本站推出全新科研系列


 
本站推出全新科研系列
http://v4.hkcoc.com/科研系列
 
我們第一輯推出的是颱風山竹的研究分析,研讀至今年8月出爐並刊於香港天文台科研報告集的《Insights from Super Typhoon Mangkhut (1822) for wind engineering practices》。由於每一份科研報告的編幅都很長,所以我們將會斬件成小篇文章陸續上架,希望能大家一同學習,增長知識。
 

追風人普查 2020 結果分析

2020年8月-9月期間,我們共收到 113 份問卷作出分析,其結果簡述如下。
 
年齡及性別
 

我們接觸到 99 男 7 女,顯示追風人仍然是以男性為大多數,這個比例和十多年前沒有太大分別。 不過主要年齡層分佈就較以往拉闊了,昔日可能主要是十幾二十歲的人追風,現在就 15-40 歲的人都有。我們相信這裡包含了兩代追風人,就是十多年前年少到現在長大了仍然追風的上一輩,和近年才開始追風的新一代追風人。
 
追風年資
 

*註1:「追風年資」欄位是人數計算
*註2:「追風狂熱度」及對「氣象科學」的了解,10分為滿分。
 
從上表所見,多數受訪者的追風年資都達8年以上 (2012年或以前),他們可算是上一代追風人。我們發現,追風狂熱度及氣象知識隨年資增加。追風狂熱度及自我知識評價的平均分,留待下一次普查作出比較,我們便會看到更有趣的意義。
 
追風原因

上圖的排序其實是十年前調查的排名,因此可以看到相比起十年前,更多的人因為「預測成功的滿足感」而追風,相對來說較少人因為「刺激」而追風,但感受大自然威力和讚嘆熱帶氣旋千變萬化的人仍然是佔過半數,反映追風人是欣賞和敬畏大自然的一族。
 
追風行為

我們以「當八號風球懸掛後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這問題去了解追風人會做些什麼去「追風」。
  

 
同樣,上圖的排序其實是十年前調查的排名。以往追風自然是外出追,用風速計在最當風處務求測出最高風力,這也與上一題的「刺激」感相關。十年後,更多的人轉為在室內隔空追風了。通過與人討論,瀏覽官方及非官方媒體的消息,不單與人分享風暴消息,也自行預測風暴動向。
 
我們又以「我會在什麼階段開始留意一個熱帶氣旋的動向?」去了解風迷們的「追風週期」:
 

 
結果顯示風迷們比以前更有「遠見」,在最早的時候我們依賴香港天文台的預報,一個熱帶氣旋的追風週期可能由香港天文台發出船舶熱帶氣旋警告開始。到互聯網普及後,風迷就開始轉向看重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預報,當時大家由熱帶擾動的階段開始留意一個熱帶氣旋。及至近這十年數值預報興起並普及,風迷們相當依賴數值預報,熱帶擾動尚未形成已經開始留意它,一個熱帶氣旋的追風週期可能長達 14 天以上。
 
以上的統計有兩點筆者是覺得有趣的:
 
一、以前最少人上天文台網頁,現在變成最多人上天文台網頁,可見這十年內天文台網頁大幅進步,加上數值預報的掘起,它們變成追風人追風的重點工具。
 
二、雖然TG及Whatsapp等實時通訊軟體大行其道,討論區和聊天室本應在這時代昔微,不過統計結果卻顯示後者仍然是追風人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叫人深刻的打風模式
 
我們嘗試把不同襲港的熱帶氣旋分成幾種模式,看看那一類型的風暴為到風迷帶來最深刻的感覺。
 

 
結果和十年前差不多,叫人最深刻的都是那些來勢凶凶的熱帶氣旋,山竹絕對是代表作。其次是路徑飄忽的熱帶氣旋,代表作如韋恩或瑪姬一類回馬槍的風暴,叫喜歡預測風暴動向的風迷讚嘆不已。
 
那麼這些風暴帶來的深刻感覺又是什麼呢?
  

 
從以上統計所見,「覺得興奮、期待和愉快」的人佔了絕大比數,其次才是憂慮的感受。或許我們會覺得風迷有這樣的感受是心理變態,妄故生命危險,事實上,也有很多風迷因為這種矛盾而隱藏了自己的感受,也許在風迷圈子中討論和交流時發表「盼風」言論才稍為流露了一絲絲的這種感覺。一般而言風迷們解釋這種興奮和期待是出於一種被動欣賞大自然威力的渴望。不過隨著近年襲港風暴的破壞力較十年前強勁,例如天鴿的風暴潮和山竹的衝擊使大家對於打風的憂慮感較以前增加了,雖然沒有取代興奮期待的感覺,但從統計中看見風迷由出外追風轉為網上追風,由親身感受風力變成享受預測的樂趣,可見風迷們的危機意識其實相對十年前是提高了不少。
 
預報評分
 
我們嘗試就以下題目邀請受訪者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並自由發表意見:
 

 
結果顯示,大家給予香港天文台及民辦網站的評分相當接近,相比起十年前,我們可以說是香港天文台的評分追上了民辦網站。若果加上我們在「追風行為」這部份的分析,我們更可以說風迷對香港天文台預報的信賴和滿意程度已經超過了民辦網站。如果看看風迷的評價,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他們滿意的原因是因為香港天文台明顯進步,而民辦網站則原地踏步。
 
以下節錄一些較具代表性的評價:
 

    「新台長上任後掛波風格感覺較以前嚴謹,有以前岑台長上任前的味道。民辦氣象網站亦較為參差,部分網站提供的資訊過於簡單,甚至只提及掛波時間。」
     
    「不少民辦網站相關帖文質素參差,無法看得出已運用/正確運用氣象知識」
     
    「香港天文台比以前提高了不少透明度」

 
至於對媒體的評分則明顯較低,而評價亦不佳:
 

    「因windy近年流行,經常有媒體以一次半次的數值預報,並以搶眼標題,報導多天後的天氣,以吸引民眾注意。但實際預報變數極大,參考價值低」
     
    「媒體太多標題黨,往往冇認真了解個熱帶氣旋,就胡亂/誇張報導。」

 
最後,我們亦邀請風迷就香港人對熱帶氣旋的科普認識程度進行評分,得出平均分 4.1 分,亦是不合格。這方面似乎和十年前的看法相若,香港在氣象科普方面仍有待努力加強教育。

尋找義工協助開發風暴監測系統

進入資訊爆炸的大數據時代,我們期望在未來數年開發一個基於實時數據分析的自動警報系統。如果您對軟件開發或數據分析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並且對氣象有興趣,我們歡迎您加入我們的團隊。即使您沒有氣象專業知識,只要對氣象有興趣,也可以參與我們的項目。
 

 
請以電郵開始與我們聯繫(hkcoc.com@gmail.com),期待與您一起開發這個基於實時數據分析的自動警報系統,為氣象界做出貢獻!
 
 

揉合 OpenAI 的熱帶氣旋報告


 
我們欣然宣布,本站將於今年開始實測使用 OpenAI 技術來提升熱帶氣旋報告的內容質素。作為一個天氣科普網站,我們一直在尋找最新技術來提高熱帶氣旋分析內容的質量,以便更好地為讀者們服務。
 
OpenAI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旨在研究和發展能夠為人類創造更好未來的技術。他們的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方面具有領先的地位,因此我們決定採用他們的技術來提高我們的熱帶氣旋報告的內容質素。
 
通過使用OpenAI技術,我們整合了多個不同的資訊來源,並在短時間內將其歸納,以為大家提供更豐富精準的熱帶氣旋分析。我們將繼續測試和改進我們的報告,以確保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最新的、最準確的和最有用的。謝謝您一直以來對我們的支持,我們期待著為您提供更好的報告。